大家都知道,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非常惨烈,有许多志愿军战士将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冰天雪地之中。
但是,对于这场战役具体有多惨烈,却不一定有很多人知道。
虽然志愿军在战术层面是绝对的强者,但他们面对的美军却有着一个更加“绝对”的优势——无比强大的火力和后勤能力。
志愿军27军81师241团的两个营:2营和3营,就是在美军北极熊团密集的炮火下近乎全军覆没,场面极为壮烈。
尽管北极熊团最后被我英勇的志愿军战士成建制歼灭,但在这场战斗中看到的一切,依然给我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展开剩余88%长津湖战役中的艰难前进
我们先来看看长津湖战役开始前,志愿军和美军各自的部署:
志愿军投入了20军和27军,共计7个师的兵力;美军则以两个师的兵力分散部署在长津湖东西侧,并一直延伸到真兴里。
这条战线上遍布山地,仅有的道路也被两侧的山头居高临下地俯视。
看得出来,志愿军在兵力上占据巨大优势。当时志愿军的计划是多点开花,将美军部队分割成一个个小块,并分别围歼。
但在第一阶段的攻势中,除了北极熊团的一个半营在新兴里附近被击溃以外,其他部队都成功撤退到了下碣隅里。
当然,这样说并不代表北极熊团没有被成建制歼灭。这支部队的两个团级指挥官,一个失踪、一个阵亡,都没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。
尽管北极熊团的一部分有生力量逃到了下碣隅里,但此时的整个北极熊团只能缩编成一个临时营,这无疑意味着是志愿军取得了胜利。
但北极熊团也算是为美军达到了一部分战略目标。在长津湖东侧,他们在志愿军两个师的攻势下抵抗了四天,某种意义上确实阻碍了志愿军部队向下碣隅里的追击。
如果北极熊团没有坚持过这四天,逃亡下碣隅里的美军将会面临完全不同的局面。
志愿军原定的进攻时间是11月27日夜间,但实际上负责进攻下碣隅里的58师因为各种原因,直到28日拂晓才到达预定的进攻位置。
这意味着,志愿军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,突然性消失了。
在28日夜间的战斗中,由于下碣隅里的美军多了一天的时间去进行防御准备,志愿军两个团的进攻虽然撕开了美军的口子,却并不能由此扩大战果。
最后,这个缺口也被美军及时堵上了。
那么,长津湖战役究竟有多惨烈?我们可以思考一下,向来军令如山的解放军,为什么会迟到这么久?
在28日晚,志愿军战士们在经过长途奔袭后,还要面对早有防备的美军;
战斗结束后,几乎彻底丧失战斗力的志愿军58师……
从这些表现,长津湖战役的惨烈程度,也就可想而知了。
在11月29日,美军开始组织由下碣隅里向南的突围,对外围南侧的志愿军阵地发起了强大的进攻。我们的战斗英雄杨根思,就是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。
当时,杨根思率领的志愿军20军58师172团3连3排,已经在与美军的血战中拼到了只剩下他一个人。
身受重伤的杨根思拼着最后一口气,抱起炸药包和冲上阵地的美军同归于尽。
拼到最后一个人的志愿军阵地,还远远不止杨根思他们守的1071.1高地。
类似的战斗在长津湖战场上几乎到处都能看到。
12月1日,志愿军第175团在长津湖西侧投入了最后5个排的兵力,阻挡美军经过德洞山口向东南方向的突围。这5个排全都拼光了。
而在这些部队拼光之后,后续部队却还没有补上来。
九兵团命令第26军迅速增援柳潭里和下碣隅里附近的志愿军阵地,但由于包括天气原因、敌袭原因等种种因素,26军同样迟到了。
为什么,这些早已身经百战的部队会在这种关键时刻迟到?这当然不是他们自己想迟到,贻误战机可是非常严重的问题。
在水门桥一战中,出现了这些事件:
美军兵分两路,分别从南北两侧对水门桥附近阵地的志愿军第180团进行夹击。在攻入志愿军阵地后,美军发现,很多志愿军战士被冻死在散兵坑里。
志愿军连续炸了三次水门桥,前两次都被美军工兵用超乎想象的科技优势迅速修好;
第三次炸桥时,志愿军干脆将水门桥的桥基炸毁。但美军在这时展现出了他们恐怖的工业实力:
他们直接空运来生产好的桥梁预制件,总共8套,每套包括8个重1300千克的钢铁组件。
这8套中,一套在空投时损坏,一套落到了志愿军阵地上,美军接收到了6套。随后,美军只用了其中4套就在24小时之内将桥修好了。
在桥修好后,志愿军58师和60师仍在进行对美军的干扰,但此时的这两支部队剩下的有生力量,只有不到两个连。
不过,从双方的伤亡数量来看,虽然志愿军的伤亡并不小,但美军也承受了不小损失。可见,火力差距并不是决定双方强弱的唯一因素。
三台高射炮
虽然如此,在长津湖战役中,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两个营:志愿军27军80师241团2营和3营,还是被美军用使用三台M19高射炮打得几乎全军覆没。
这主要还是因为当时我军对美军的火力认识不足,结果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:以密集队形向美军发起冲击。
战后,我军迅速吸取了这场战斗的教训,再也没有犯过类似错误。
抗美援朝结束后,我国也慢慢发展成为了一个火力强国,再也不会面对敌人的轰炸而毫无办法了。
发布于:天津市